综合新闻

【沪上社科普及周专题】解码叙事语言密码 赋能儿童认知发展 ——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徐坤宇领衔科普讲座揭示语言认知与叙事能力深层关联

浏览量:时间:2025-06-23

2025 年 6 月 19 日下午,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徐坤宇副研究员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术报告厅主讲第 24 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科普讲座。该讲座以“叙事能力背后的语言认知密码”为题,吸引了儿科医院语言康复科主任们、闵行区 14 家社区儿保负责人及患儿家长代表共 50 余人参与,现场效果热烈。



      语言学与神经科学双重视角解析语言本质

徐坤宇副研究员从“语言”“语言认知”与“叙事能力”三个关键词出发,系统解析了三者的深层关联。讲座从语言本质切入,区分了“语言”与“言语”的不同,强调阅读作为言语活动的核心,是“视觉符号到语义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同时在定义阐释的基础上,结合生动的儿童成长具体案例,为一线儿科医生提供语言学视角的理论解读和思路启发。进而,徐坤宇副研究员又从神经语言学的专业视角,结合脑成像研究成果,介绍儿童语言发展的神经机制,将“语言认知”这一交叉概念,投射到语言学、神经科学领域知识的具体结合。




      叙事能力:儿童认知发展的隐形标尺

徐坤宇副研究员从“语言认知”与“语言”“言语”的三维交互,提出叙事作为一种有效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和干预性。叙事能力被定义为人类将碎片化经验整合为逻辑化故事的认知技能,依赖于心理理论、序列记忆和隐喻能力等。徐坤宇副研究员整合相关研究,介绍了MAIN等评估工具、叙事能力评估方法以及叙事能力测试结果对于儿童语言认知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可预测效果。同时,徐坤宇副研究员也提出了亲子共读干预手段的实操建议,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式提问等方法,并说明提升家庭阅读环境质量对儿童认知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最后,徐坤宇副研究员向社区儿保负责人介绍了目前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的叙事能力相关研究,期望能辅助社区对儿童的发育发展,尤其是语言认知方面的发展评估提供助力。




      医教协同推进社区认知评估落地

在场听众热情饱满地参与到讲座中,在讲座结束后和主讲人徐坤宇副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部分负责人热切地与徐坤宇副研究员探讨社区开展相关叙事能力测试的可行性。讲座结束后,徐坤宇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也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语言康复科开展实地叙事能力测试技能培训教学,探讨叙事能力研究的范式优化和实地落实效果,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基层服务能力。

本次科普讲座将深奥的语言认知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育儿智慧,正如在场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语言康复科汪军主任的点评:“这种跨学科科普为儿童语言障碍早期识别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推动‘医-教-社’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创新。”




徐坤宇是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专职科研人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国际神经影像学会成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新生儿专委会委员。有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背景。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上海市优秀青年语言学者论文一等奖。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和科委等多项项目。主要擅长使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脑电及眼动技术研究人类语言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兴趣包括句法和语义加工机制、儿童语言发展和二语习得等议题。目前已在Cell Reports, Brain and Language,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NeuroImage,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南开语言学刊》《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文30余篇。

供稿:潘韵

图片:薛仅一、 顾奕昕